[汽車之家 產業動態]在被央視3•15晚會曝光5個月后,錦湖輪胎面臨的風波并未逐漸平息。由于即將面臨首起消費者訴訟,外加前代理律師索要代理費并披露召回過程中的一些細節,使得外界對于錦湖輪胎的召回質疑再次提升。
對于召回過少進展緩慢的質疑,錦湖輪胎方面表示,自4月15日至7月15日,三個月時間內共檢測了30萬輛左右的車輛,免費更換了近15萬輛的輪胎,今后將繼續站在消費者立場,做好召回與免費檢測兩項活動。
盡管近幾個月來忙于召回的錦湖輪胎覺得自己挺委屈,但由于對召回范圍、實施細節等外界質疑回應不力外,再加前代理律師跳出來“爆料”,事態的發展并不像錦湖輪胎所希望的隨著召回工作的展開而逐漸平息,而是持續發酵。
風波不止
近期忙于召回的錦湖輪胎將迎來兩場官司。
一是消費者針對錦湖輪胎質量問題的首起法律訴訟。今年6月13日,北京的周先生駕駛別克轎車在保滄高速公路上行駛時,車輛突然失控,最終撞上隔離帶,車毀人亡。車輛裝配的輪胎由南京錦湖輪胎工廠生產。由于發生事故時沒有撞車,且輪胎上有鼓包和裂痕,死者家屬認為錦湖輪胎存在質量問題。
二是,日前,錦湖千人維權團的律師王斌確認,已經接受死者家屬委托準備提起法律訴訟,而南京錦湖輪胎有限公司就是被訴方之一。
據錦湖前代理律師黃進透露的消息,之前向國家質檢總局遞交召回方案時,錦湖輪胎自己統計的消費者投訴有4萬多起,而且是全國性的。
如果首例法律訴訟消費者一方獲得賠償,錦湖輪胎接下來還將面臨更多的類似訴訟。
除了消費者訴訟的“持久戰”,眼下更令錦湖輪胎頭疼的是前代理律師的主動爆料。
日前,當初負責代理錦湖輪胎危機處理的律師黃進,公開向錦湖輪胎索要24億律師費,同時還向媒體進一步透露了錦湖輪胎風波中不為人知的許多細節。
據黃進披露,錦湖輪胎之所以被曝光是因為內部利益分配不均,韓方老板在大賺特賺的同時卻屢屢忽視中方人員的利益呼聲。隨后錦湖輪胎雖然在國家質檢總局的壓力下被迫制定召回計劃,但卻一直在為如何減少召回數量、縮減自己損失而與國家質檢總局拉鋸。
“為了確定召回范圍和批次,我沒少和國家質檢總局打電話爭論。”黃進對媒體表示。雖然在質檢總局的要求下錦湖輪胎將召回產品的范圍由最初的天津工廠擴大至全國范圍,但由于召回范圍與召回批次是由錦湖輪胎自己提供,錦湖輪胎為了降低損失嚴格把控召回數量,因此才有了節假日等日期在召回計劃中出現的情況。
前代理律師披露的細節,正好驗證了與錦湖輪胎召回一直相伴的外界質疑。
今年4月初,錦湖輪胎向國家質檢總局提交的召回方案是,決定自4月15日起,召回2008年至2011年生產的302673條輪胎,這些違規產品涉及7個批次。
這樣的召回方案一出,立馬招致外界質疑。作為中國市場占有率最高的輪胎品牌,在中國天津、長春、南京三地均設有工廠、年產能2000萬條的錦湖輪胎而言,自2008年起3年的產量應在6000萬條左右,本次召回涉及的30多萬條,僅占總量的0.5%,占天津工廠的1.5%。
而且錦湖輪胎召回的產品批次多為節假日生產,而節假日一般是產能最低的時候。召回數量與銷量的懸殊對比以及召回批次的時間問題,使得錦湖輪胎的召回一開始就被消費者貼上缺乏誠意的標簽。
此外,在整個召回事件中始終不承認是“質量問題”的強硬態度,以及召回需要提前預約等細節,都加劇了消費者對于錦湖輪胎召回的不滿。
而對于外界的不滿與質疑,錦湖輪胎并未在公關上進行積極回應,對于消費者的諸多質疑進行明晰答復。
對于近期前代理律師索要律師費、主動爆料而引發的外界新一輪關注,錦湖輪胎似乎同樣想采取消極淡化策略。
8月17日,錦湖輪胎市場企劃科科長趙華僑在電話中表示,最近一直在出差,對于前代理律師的一系列言論,需要了解情況后再做答復。錦湖輪胎公關代理公司人士則表示,對于前代理律師“獅子大開口”索要律師費等行為,錦湖不但要回應,而且要準備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相信法院的判決會說明一切。
回歸不易
對于錦湖輪胎來說,目前唯一感到能松口氣的是,針對千人維權團委托律師對錦湖輪胎違反3C認證的集體投訴,國家認監委日前做出書面答復,沒有認定錦湖存在違規問題,也未發現相關人員瀆職。
但對于認為國家監管部門不作為、制度缺失的廣大消費者來說,政府部門的認定對于挽回錦湖輪胎的聲譽作用不大。
“錦湖輪胎在召回上的處理態度與方式,已經傷害了中國消費者,僅靠政府一紙公文認定不違規、沒有質量問題,也很難挽回消費者的信任。”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為了爭取消費者信任,錦湖輪胎8月1日宣布,對旗下所有產品實行5年三包政策以外,針對不同產品實施VIP保障制度和特別保障制度:購買1年內的輪胎刺傷或劃傷,免費更換;購買5年內的輪胎鼓包,免費更換。
在錦湖方面看來,做到輪胎行業史無前例的5年質保承諾已經表明自己的努力與誠意。但對于在情感上受到很大傷害的中國消費者,僅僅是產品質量的承諾與性價比,并不能成為繼續選擇錦湖輪胎的充分理由。在千人維權團的維權訴求、消費者不滿與憤怒情緒得不到解決的情況下,僅僅承諾提升產品質量是不夠的。
工廠內部管理、勞資糾紛、與代理律師的“內訌”等問題,也表明這家成立50多年的韓國企業,要想在中國成功發展,還需要在本土化融合方面進行補課。(文/耿慧麗)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