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行業] 眾多自主品牌、新勢力頭部企業家和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探討著變革中的行業現狀。如今的汽車行業,亂象層出。從過度營銷、亂帶節奏,技術誤導,到現在的卷技術、卷配置、卷價格。北京車展前后的更是領導串門、大佬直播、總裁開門,用個體IP的飯圈營銷方式換取潑天的流量。有人領軍,就有人跟從。本該產品是核心,技術是堡壘,革新進化趨勢,變成了引流量,雇水軍,攻擊對手。大家都在與時間賽跑,想搶到先手,凡事熱衷速成,追風口。
車市戰國,該快,捷足先登,拔得頭籌;還是慢,穩步前行,厚積薄發呢?
價格戰在快速騰空市場
新能源戰略原定2025新能源占有率達到20%,2035年新能源占有率達到50%。在2023年就已經達到31.6%,比原來的計劃超前10年。如此高速發展2024年,汽車行業在變革中并沒有步入正軌,營銷方式就好似技窮一般,依舊在打價格戰,目前至少有40個汽車品牌加入了廝殺。
特斯拉Model Y(參數|詢價)將價格從2020年的48.8萬元,降至如今的25.89萬元。4年時間,幾乎砍半,這個特殊的的變化讓消費者重新開始定義“豪華品牌”的價值。時至6月連寶馬都無法穩坐,主力新能源車型寶馬i3開始了5折促銷,價格直接“腰斬”進入20萬以內。而剛剛發布的寶馬i5,經銷商也給出了6萬不等的優惠。每月的銷量數據,被新勢力以打榜的方式占領熱點。營銷學中最低層的競爭方式,擺上高臺。沒錯,看似膨脹的數據,是幫助車企獲得短期的銷量份額。但是,這種賤賣式的價格戰,真的好嗎?
『制圖:汽車之家研究院』
好與壞并存,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市場經濟中的這種必然性是無法回避的。中國品牌的崛起需要從“價格戰”轉向“價值戰”。唯有長期主義的堅持,不斷在技術上革新,尋求更出色的產品,才能實現健康而高質量的發展。急于求成的營銷只會損害品牌,因為品牌的成長需要時間的積累,沒有一蹴而就的品牌,只有經過不懈努力的積淀。
“快”不一定“好”
新勢力的迅猛發展與其源自于互聯網思維的造車模式密不可分。這些新品牌成立初期即面臨迫切需要在短時間內打開市場的挑戰。在新勢力成立之初,在快速消費品行業的代工模式,開始出現在汽車行業里。因為缺乏經驗,新勢力車企早期在產品一致性上,都踩過不少坑。
如今,汽車行業新車研發周期越來越短,新車迭代速度也越來越快,這種迭代能力已經打破了傳統汽車行業的游戲規則。但是汽車行業的客觀規律并沒有發生變化。打個比方,從立項開始打造一個新的整車架構再到新車量產,一般需要4-5年時間。在新車上市前,還要經歷冬季測試、高溫測試、海水腐蝕性實驗等各種測試。雖然現在已經有了很多虛擬驗證的方式進行開發,但實車的驗證依然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也就是說,沒有人可以脫離科學的本質,想“快”就一定會有所取舍。
小米從雷軍宣布開始造車,歷經3年、1094個日夜,新車成功上市。盡管其可靠性存疑,但這一速度令人驚嘆。傳統車企通常會在新車上市前進行單車15萬公里的耐久試驗,整體測試不少于540萬公里。
『近日網傳沖出賽道的小米SU7視頻截圖』
打個比方,奧迪等車企公布過,標準的研發周期通常需要4年,從零部件選擇到整車組裝都要遵循嚴格的質量控制標準。測試階段會包括高環、顛簸路以及各類特殊路況,如鵝卵石路、比利時路、扭曲路、搓板路和魚鱗坑,甚至還有專門的沙井蓋路等。傳統車企通常讓新車在這些路段跑數千公里,以測試其耐久性。考慮到每公里這些路的磨損相當于日常道路上的十倍,此外還會進行高熱、高寒、高濕、風沙等極端條件下的測試,確保交付給客戶的車輛處于最佳狀態。小米是如何完成的呢?
新勢力因為企業缺乏深厚的技術積累,所謂的“新”體現在它們敢于嘗試新事物,提供前瞻性的體驗。然而,在當前的新勢力企業中,真正能夠取得突破的并不多。傳統車企曾有人說:“新勢力會的,我們三年就會了;我們會的,新勢力十年都學不會。”傳統車企以其堅實的技術基礎顯得不畏挑戰,然而在采納新技術方面卻顯得較為保守。
也正因為傳統車企慢,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嚴格執行完整的生產周期和高標準。這包括戰略規劃、概念設計、工程設計、試制試驗與認證、生產準備、量產試驗和投產等各個環節。相比之下,一些新勢力企業為了追求所謂的“快”,常常縮短設計和測試周期,降低標準。
來看一些數據:每款奔馳新車在量產前需要經歷15000次仿真模擬碰撞測試和150余次實車碰撞測試;全球整車耐久性測試達到500萬公里,相當于往返月球6.5次的距離。這些嚴苛的測試確保了交付客戶的車輛不僅安全,而且耐用可靠。另外,奧迪車輛具備超過65000個監控點,以確保零件的關鍵尺寸誤差不超過±0.5mm,而座椅真皮需求則經歷了4萬次摩擦試驗。奧迪甚至在40°C、80%濕度的條件下進行了一百萬次的振動測試。傳統車企之所以能夠如此嚴苛,是因為他們珍視品牌積淀的價值和百年來的制造經驗。
被流量焦慮裹挾的汽車行業
價格之亂還未成定局,流量又成為各大品牌競爭的關鍵點。有專家指出,流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過多的流量并非總是有利的。流量如同一把雙刃劍,善用時可以帶來高曝光和訂單轉化率,因此通常被視為多則妙。所以,最近流量的焦點開始從品牌和產品本身,轉移到了企業高管或創始人身上。親自下場直播,講解,打造起類似于明星“飯圈”文化。
要知道“飯圈”的喜與惡會導致極端化和情緒化。汽車作為大宗消費品,盡管能夠輕松成為熱議話題,但要將其成功轉化為實際銷量卻只有少數例子。反而,大IP們存在被過度關注,所帶來風險和危機,也許一兩句話就能生成無法挽回的結果。
『 余承東(左)周鴻祎(右)』
豪華品牌的建立更應參考奢侈品而非快速消費品。新勢力借鑒“互聯網”式的造車思維迅速崛起,使得一些品牌在短短7到8年內成為國內知名品牌。然而,客觀評估品牌的真正價值時就不如傳統車企。BBA的品牌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其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更重要的是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對于豪華品牌來說,這源自歷史沉淀的品牌故事是無可替代,它有著品牌的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
汽車品牌戰略基于品牌身份和形象的建立,需要制定長遠的發展規劃,其中質量是其核心支柱。快與慢雖對立但又相輔相成,如何平衡快節奏與深耕細作成為整個行業面對的新課題。在快節奏時代,是否能夠實現長期發展?唯有在“時間沉淀價值”中找到突破口。當“快”帶來過度熱情時,通過長期主義來冷靜思考,深耕而非浮于表面,扎根而非追求表象。追求“時間沉淀價值”意味著關注做正確的事,而非僅僅正確地做事。
寫在最后
經濟發展、社會公平、文化進步、生態改善以及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等方面,每一項都不可或缺,而這些建設的實現都需要時間。汽車行業應該秉持長期主義的原則,不應該只聚焦于短期利潤而忽視長遠價值時,輕視品質和安全,更不能對消費者失責。這會讓中國汽車好不容易取得的成果,付諸東流。“欲速則不達”只有長期主義的堅守者才能成為就好的品牌。企業的長期主義,不是拖沓,不是從眾,應該向豪華品牌去學習。以產品為中心,用技術驅動進步。以用戶為核心,追求“精神與價值觀的響應”。建立品牌,打造品牌,看點不在于誰講故事,更應該講好故事,講到消費者心里去,這才能成就中國的品牌。(文/汽車之家行業評論員)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